公司动态

新华社快讯丨高原上的团聚与坚持

当飞机飞过白雪皑皑的山峰时,拉萨河的蓝丝带映入眼帘。作为援藏高官的亲戚,我带着两个孩子去雪域高原探亲。一下飞机,拉萨的秋阳洒满了我的全身,蔚蓝的天空下飘着白云。海拔3650米的空气寒冷而稀薄。我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想起爱人常说的一句话:“高原上,慢就是快。”他在出口处停下来迎接我们。她比三个月前晒黑了一些,瘦了一些,但眼睛却特别明亮。进城的路上,白杨林变成了金黄色,与远处的群山相映成趣。当我在行政更衣室支援西藏时,我可以看到窗外平缓的山脉。与15年前我第一次去西藏调研报道时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氧气c气瓶、便携式制氧机、室内氧扩散装置等,有效减少高原反应。有些话触动我的心。 “人一生必须去西藏两次。一次是把心留在西藏,一次是把心带回西藏。”这次,我想充分体验一个稳定、团结、繁荣、进步的西藏,不仅享受宝贵的相聚时光,也重拾初入西藏时留下的“心”。假期期间我来到了植被比较丰富的罗布林卡。这个“宝园”在秋天有一种独特的静谧之美。树木依然是绿色的,但绿色似乎积聚了太阳光线的重量,显得格外浓郁和深邃。走着走着,爱人详细地告诉我哪个波让是罗布林卡第一座宫殿,哪个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巴约文字,哪些森林有自己的故事。他的语气平静而友善。我是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有些惊讶。此前,他忙于家里的工作,很少有兴趣去探索这些历史风貌。而在这里,他逐渐从一个匆忙的过客,变成了主人的体贴和温暖。晚上我去看了真人剧《文成公主》。在一个以群山为背景、以夜空为背景的巨大舞台上,一场令人目眩的旅程穿越了 1,380 多年的历史。里兹的歌声响起。文成公主从长安到拉萨历时两年多。他此行承载着促进汉藏人民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使命。 30年来,党中央作出援藏决定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0多名干部人员已11次来到雪域高原。他们的旅行和奋斗难道不也承载着人类的神谕吗?国家与人民,连接千家万户的温暖与光明?在甜茶店里,我们见到了几位援藏干部家属。谈话中,一位北京女士感慨地说:“一个人救西藏,全家人都会救西藏。”这是他对支持西藏的理解,一种简单而开放的思维方式。我的心在这里,我的爱也在这里。在西藏,一批援藏干部为人民群众献出生命,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辛勤耕耘。他们与企业高管和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雪域高原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尽管缺氧,但它们并不损失能量,也不怕困难。他们的故事总是给人温暖和力量。我们再看看布达拉宫。它雄伟地矗立在一座红山上,以蓝色为背景。天空白云,俯视如沉默的巨人。土地。当我爬上锯齿形的楼梯时,脚步沉重,呼吸急促,但心灵却感觉干净清爽。幽深的走廊,斑驳的壁画,寂静的塔楼,闪烁千年的酥油灯,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雄伟古老的布达拉宫见证了新的历史。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2024年西藏地区GDP将是1965年的155倍,全国首次实行15年公费教育,人均寿命达到72.5岁……爱人一脸自豪的样子,详细地讲述了细节。我们到达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错,藏语意为“天上的湖”。车子飞驰在青青辽阔的草原上,念陈丹拉山的雪峰拔地而起。里宗。湖水蔚蓝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从天而降,终于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倒吸一口冷气。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蓝色,纯净而神圣,包容一切,无所不知。湖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就像大地的心脏在不停地跳动。站在湖岸上,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年青唐拉山,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孩子们在湖边学习堆玛尼堆。他们虽小,但非常严肃。他们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虽然我们无法理解对方,但我们却笑得一样。导游驾着马,用流利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述了念青唐拉山父神与南措母女的爱情传说,以及一家人如何将100多头牦牛迁移到湖对岸的冬季牧场。他晒黑的脸凹陷了满脸皱纹,通红,眼睛却如高原蓝天般清澈。告别的那一刻,并没有太大的悲伤。高原上的会面,让我更加了解了支持西藏的领导人的决策和奉献。我也意识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这个时代的潮流有着微小但明确的意义。我体会到了“代代相传”的深层含义。支援西藏不仅是三五年的事情,更是一份精神传承。告别是为了将来的重逢。如果你坚持下去,最终会开出格桑花那样美丽的花朵。 (龚欣)